認識基隆社大

一、成立緣起

88年4月台灣教授協會成立「社區大學推動小組」,適逢基隆市政府也有意成立社區大學。經該小組數度與基隆市政府教育局接洽後獲得合作的共識。

88年8月「社區大學推動小組」會同基隆市政府勘察校址,決定將社大校本部設立於暖暖的教師研習中心,同時為了市民上課的方便,另以仁愛校區為教學佈點,此為第一階段的基隆社區大學校園。

88年9月經台灣教授協會「社區大學推動小組」與基隆市政府研商,為促進社區大學日後的辦學品質,決定成立『財團法人基隆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並在基金會正式成立之前,委託台灣教授協會進行社區大學各項籌備工作。

基金會第一任董事長為李進勇市長,執行長為程惠卿,第二任董事長為許財利市長,執行長為陳萬成,第三任董事長為張通榮,執行長為邱雲儀,第四任董事長為林右昌,現任執行長為杜中環。

9月13日基隆社大工作團隊開始在暖暖校本部工作,10月20日基隆社區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1月8日開始接受預約報名,12月1日基隆社區大學正式創校。12月20日舉行第一學期開學典禮,正式上課。

98年1月20日在張董事長通榮及市府教育處的協助下,本校正式進駐武崙校區,成為全國極少數擁有實體辦公地點的社區大學之一,行政人員得以專注研發業務,武崙校本部也同時成為本校於基隆市安樂區的教學佈點。自89年起,每年的學期時程規劃為春季班及秋季班各18週,夏季班6週,迄今已歷十載,經歷30個學期(88至89年共三學期,之後每年各三個學期),累積將近40,000人次的學員修課。

本會十年來戮力經營社區大學,以為基隆市建構一所師生協力,屬於全體市民並服務全體市民的基隆特色學園為鵠的,除邀請嫻熟教育之專業人員擔任校長,主持校務外,並特別委請基金會執行長於平時代表董事會關心並協助校務之發展。

二、基隆社區大學簡介

基隆社大成立於1999年9月,為國內最早成立的三所社大之一,在全國社區大學風潮初起的階段即起而呼應,擔負起「推動知識解放、厚植公民社會、深耕在地文化、落實社會關懷」的社會責任,這是我們的辦學理念也是基隆社大存在的理由;22年來,在鼓勵市民關懷公共事務的熱情與帶動終身學習的風潮上都已獲得具體成效,不僅為基隆市民建構起全方位的終身學習平台,也經由各項公民活動結合了在地文化深耕與接軌全球視野。「翻轉學習共創基隆.打造全世代宜居城」是本校的辦學願景藍圖,希望讓學習成為市民的生活素養之一,透過學習讓我們的城市達到「山水、文化、宜居城」的願景,與幸福基隆最終目標。本校透過下列辦學目標,以具體實踐我們的辦學理念與辦學願景:

  1. 培力現代公民,發展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基隆社作為一個積極在地化推動公民教育的教育機構,長期經營與發展促進師生的公共參與,藉以形塑師生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行動;同時透過各種研習提升教師的使命感期能將教學活動連結公共服務;以「公民論壇」為平台,期能將公民議題及市政發展經由討論、反思獲得整合與充實;同時行動聯結非政府組織,進行各項公共議題的合作。
  2. 厚植在地知識,建構基隆學與發展地方文化:以基隆學為基礎,將在地的重要議題、公共的社會需求與學員的學習活動加以連結。基隆文化豐富且精彩,社大文史老師們從2017年起每年舉辦「基隆學學術研討會」,結合研討會每年出版論文集與專書,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人,來關心、研究基隆的文化歷史,形成一股研究基隆文化的動力。此外基隆社大每年固定協辦中元祭相關藝文活動,結合藝文教師與志工共創燈車遊行。此外本校成立風動歌仔戲團推廣傳統文化,並認養黃蠟石文化館,讓市民從不同面向深化對鄉土文化的認知。
  3. 融合城市治理,推動地方創生與青年培力:結合市政發展願景,辦理各類培力課程、講座與社造活動;並將基隆在地議題如海洋保育、城市定位、地方創生、觀光產業發展等融入公民素養課程,帶領學員主動關心公共議題,與公部門共同形塑基隆城市願景。
  4. 深化公共關懷,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與福祉:弱勢關懷部分,本校除針對弱勢族群提供優惠措施,開設不同族群關懷課程,結合師生及社團為弱勢族群提供協助與關懷服務,以造福相關民眾。
  5. 回應全球挑戰,關注永續海洋與生態議題:基隆港是基隆市的命脈,是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以海洋為生命的泉源,探索海洋保育,認識海洋資源,發展以海洋教育的學群,是接軌世界,推向全球視野的最佳媒介。本校運用課程與活動,並結合海科館在海洋文化與保育方面深耕著力,讓海洋城市深入每位市民心中,努力使「海洋生活」成為基隆人的日常。
  6. 打造實體社大,落實共學共創共好之場域精神:基隆市因應時代需要,擘畫了實體社大、全齡社大願景藍圖,率先打造新社大原型,一個作伙學習翻轉地方基地、一個社大2.0實踐的起點。2021年適逢月眉國小併校,市府將校區交付基隆社大營造為適於全人教育、全時學習之場域,自此成為首座供市民學習與社群合作之實體場域。未來我們將結合師生及社群夥伴力量,將月眉打造為在地青年培力基地、社造基地、環境教育場域、地方學推展中心,以落實場域之共創‧共作‧共享‧共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