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素貞/基隆社大校長
十八年前社大運動剛啟幕時,黃武雄教授對社區大學設立精神就清楚揭示「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緊抓成人學習的特點,著重由問題出發的討論;藉生活藝能課程充實生活內容,重建私領域的價值觀。」其中『以生活藝能課程改造私領域的內涵』這項,他指出生活課程一方面為了充實社區居民的生活內容,滿足學習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在於健全人的私領域。例如在漢文化「萬般皆下品」的觀念支配下,長期有動口不動手的習慣,近年更受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影響,絕大多數人對生活中的許多重要環節都必須假手他人,這使得生活內容變得貧乏而無創造性,也阻礙台灣走向進步社會所必要的多元發展。像水電修護、汽車修護、木工,一般人都不肯也不會自己動手,除造成生活內容空洞化,加速人在資本主義經濟下的異化之外,對子女的科學教育亦甚為不利,使科學教育停留於文字與概念的灌輸,沒有實際體驗與感覺。(黃武雄,1997,〈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
從社大的學習觀,對照近幾年分常夯的自造者教育,希望能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動手實作、創新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精神是一致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強調DIY自製、創意的精神,近年自歐美開始發想,並迅速席捲全球,各國政府也積極鼓勵「動手做」的Maker風氣。世界各地紛紛被「自造」浪潮侵襲,從 DIY 的精神出發,並加重視社群連結、跨領域協作,這股運動不但挑戰了現有的製造體制,也以嶄新的想法翻轉不同產業。當人人都能為自己量身訂做產品,當量身客製成了產業新發展,大者恆大的產業宿命將被推翻,機會輪到小企業與個人手上,小型公司的創業機會將大幅提升。尤其3D印刷技術進一步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只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創意為業;有了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這種自造者運動將帶動21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人製造的新工業革命已然來臨!未來,技術的發展使得製造產品方便,而且成本低,這有利於小公司、小作坊和個人去製造產品。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自造者」,無論各式天馬行空的創意,也都有付諸實踐的可行性。
在台灣,自2013年開始,許多自造者空間開始出現,最早是OpenLab. Taipei 為台灣第一家自造空間,接著是Fablab Taipei及整合數位及藝術的FabLab Dynamic, 以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為發展核心方向,希望透過數位製造技術,針對社會需求而提出改善、改造的創新專案,發展在地特色。在這些自造空間成立後,接著政府及校園也紛紛投入行列,啟動「自造城市」專案或是「校園自造教室」等空間,就教育而言,更希望孩子可以從小扎根,學習中加入數位自造相關課程,如: 3D列印、自組機器人等,而教育部更在2015年開始推動跟Maker相關等計畫,首先是全台共有六部的行動自造貨櫃,前往全台各高中職進行自造觀念宣導及數位自造設備操作體驗。
從自造者運動風潮,反照社大課程有非常多的手作及自造課程,加上社大長期關照弱勢社群與社會議題,如能把弱勢與社會需求,其轉化為新產品與服務機會的可能,這股社會設計概念,或許能用臺灣文創社會資本解決臺灣社會自身所面挑戰,包括農業、青年就業、產業轉型、環境等結構問題。用我們的地方設計智慧,解決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利用設計的技術去解決人們困擾、社會的議題,或許是社大課程發展的另一股新契機。例如面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議題,社大可以發展永續設計,包含廢棄物利用、就地取材、節省能源及廢棄物等。讓學員對公共事務的參與,透過課程擴大能量的極大化。或許社大能培育公民社計師,讓社大師生成為學習了設計方法的社會公民,結合不同領域、不同專長,互相激盪,希望能在回應社會議題有新創的想法和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