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書發表會|✸都農x食農:從日常開始!打造我們的田園城市✸ 《#食農x實農》、《#食農社會學》

時 間|𝟏𝟎/𝟐𝟔 𝟏𝟒:𝟎𝟎-𝟏𝟓:𝟓𝟎
地 點|基隆太平國小2-6
講 者|採集人共作室創辦人 陳科廷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志彬

講座內容:

適逢今年四月《食農教育法》的通過,開學文化希望可以引起社會對於食農理念的討論度,因此出版了由台灣頂尖相關研究領域學者所合力完成的《食農x實農:屬於台灣人的食與農》,與日本學者的專論《食農社會學》,日本早於2005年就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值得台灣借鏡相關案例。
​不僅因為《食農教育法》的通過,近年社會大眾普遍環保意識抬頭,
食物來源、食安問題成為全民關注議題;而食農教育進入校園,從營養午餐的選擇、農業教育等等策略的實行,讓學生了解吃下肚的食物與背後支撐起這一切的農業,不再是理所當然。

而農業的一切不再僅限於「農村」這個地域,城市裡也默默地開始發展起了「都市農耕」、「與野共生」,不僅強化人與生態的親密,城市農耕帶來的永續潛能與發展正在展開。

很榮幸這次可以和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合作,在「供時代」公共性博覽會中舉辦論壇,一起聊聊這兩本食農的書籍,講座邀請到採集人共作室創辦人陳科廷老師,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對談!

在實踐許多農業技術援助工作後,科廷老師決定返回自己生長的島嶼,融合人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串聯資源進入教學現場。講座中將會分享過去執行的經驗,並協助學校推動「觀察、採集、與野共生」觀念。而志彬老師也將透過不同角度,分享書中內容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致力推廣的「都市農耕」計畫,如何將食農理念帶入校園、日常、城市與社區內。

講師介紹:

✸採集人共作室創辦人 陳科廷
在鄉野島嶼成長,典型植物人、採集人,熱愛大自然生活、喜歡收集故事、學習傳統工藝,並從生活中創作。在去過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島國從事農業技術援助工作後,決定要返回自己的島嶼,走進部落、村莊收集更多人與自然共生的傳統智慧,調查島嶼芋文化。現回歸家鄉新北坪林成立採集人共作室,整理舊宅及田園,並參與接辦多場藝術駐村、展覽及工作坊,將資源引進社區,期望開創結合農耕、生活及技藝共享的社區永續工作室。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楊志彬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成立於1999年9月19日。在台灣,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社大全促會是一個支持各社區大學扎根田野、催生公民社會的成人解放教育倡議組織。本會出版工作致力於詮釋社大的實踐經驗,從社大的觀點爬梳社會的發展。

科廷老師的大綱:

自去年開始採集人參與「台灣好基金會-神農計劃」,展開與不同的國小合作,設計執行符合在地與環境特色的食農課程,包含拓展熱帶香料的屏東潮南國小、野草採集與薑科植物為特色的新北雲海國小,今年新學年度也增加採集人家鄉的坪林國小,延伸在地茶產業,增加香花、原生植物、與茶科品種園,帶領同學透過觀察、認識環境、農事操作、採集創作、烹飪應用,進而從中發現、解決遭遇的問題,達到「與野共生」的核心目標。

以執行第三學期的雲海國小為例,全校分成低、中、高三年段各執行四個主題課程,包含植物小偵探遊戲、育苗;認識土壤與堆肥、種植;野草觀察;薑科植物採集與烹煮。有別於一般學校的食農課程以作物為主軸,課程的設計是從認識環境出發,也將學校的特色作物從篩選人為種植的蔬菜,擴展到不限的校田中自生的「野草」,將類似以森林小學模式辦學的雲海國小透過「採集」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關係。此也一直是採集人共作室的核心理念:觀察、採集分享、用續共生。

此理念原生於陳科廷的生活與學習背景,依偎坪林的自然與鄉野成長的他,大學研究所念的是農學院的植物病理學系,參與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調查,之後進入台灣駐聖文森(加勒比海的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駐帛琉(太平洋的Palau)農業技術團,推廣台灣農業技術及農業產銷系統。當時在帛琉的主責業務是校園農場營養午餐計畫,於大部分的學校(小學、中學)合作農業課程。回台後申請獨立計畫重回帛琉與國家博物館合作芋文化調查,並參與林業試驗所的國科會計畫,於部落(蘭嶼達悟族、信義望鄉布農族)進行傳統生態智慧、民族植物調查,及協助設計民族植物園。

由於這些經驗萌生了採集人共作室的理念,透過採集、農作、實習與保存活化在地知識,實踐更完整的生活。

流程:

活動時間14:00-15:50

時間內容
14:00 ~ ~開學文化編輯開場
14:05-14:20《食農x實農》推薦人 楊志彬 引言
14:20-15:00 陳科廷老師分享,結合書中內容
15:00-15:30 楊志彬老師根據科廷老師內容,深入論述書籍內容與都市農耕
15:30-15:45回覆楊志彬老師的對話或是開放觀眾QA時間。
15:45 ~ ~開學文化編輯